三颱風共舞!最新路徑一次看 | 颱風三胞胎來襲 防災準備清單 | 三颱風夾擊台灣?氣象局解答

最近天氣真的超不穩定,三台風同時在太平洋上打轉,搞得全台都在關注這難得一見的氣象奇觀。這三個颱風分別是「梅花」、「閃電」和「蒲公英」,雖然距離台灣都還有一段距離,但氣象局已經開始密切監控它們的動向,畢竟三個颱風互相影響的路徑真的很難預測,連專家都說這種情況很少見。

說到颱風,大家最關心的當然是會不會放假啦!不過這次的三台風目前看來影響程度還不確定,但已經有網友開始整理歷年來的颱風假數據,我們也來看看近五年影響台灣最嚴重的幾個颱風:

颱風名稱 年份 最大風速 (km/h) 是否放颱風假
尼莎 2023 155
璨樹 2022 145
盧碧 2021 130 部分縣市
米克拉 2020 120
利奇馬 2019 165

這幾天臉書和LINE群組都在瘋傳各種颱風路徑預測圖,但氣象達人提醒大家,三個颱風互相牽引的情況下,路徑變數真的很大,建議還是以氣象局的最新公告為準。我家隔壁的阿姨已經開始囤泡麵和礦泉水了,她說寧可先準備起來放,也不要等到最後一刻跟人家搶。

說到防颱準備,除了基本的食物和飲水,現在很多人都會特別檢查家裡的窗戶膠條是否老化,尤其是住在高樓層的住戶。上次颱風來的時候,我們社區就有幾戶人家的窗戶滲水,事後才發現是膠條已經硬化失去彈性。另外,陽台上的盆栽和雜物也要記得收好,去年就有新聞報導颱風天被吹落的花盆砸壞車子的案例。

三台風

最近天氣變化大,颱風季又來啦!三颱風是什麼?台灣人一定要知道的氣象常識,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超重要的話題。其實「三颱風」就是指同時有三個颱風在西北太平洋上活動的狀況,這種情況雖然不常見,但每次發生都會讓氣象局特別緊張,因為颱風之間可能會互相影響路徑,讓預報變得更複雜。


台灣因為地理位置特殊,每年夏天到秋天都是颱風好發季節。當三颱風同時出現時,最怕的就是產生「藤原效應」,也就是颱風彼此牽引、互相繞圈圈的現象。這時候颱風路徑會變得很難預測,可能突然轉彎或加速,對台灣的威脅也會增加不少。記得去年就有一次三颱風同時出現,搞得全台都在密切關注氣象報告呢!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這邊整理一個簡單表格,讓大家快速了解三颱風的影響:

情況 可能影響 注意事項
距離近 藤原效應明顯 路徑變化大,要隨時更新氣象資訊
距離遠 影響較小 仍要留意外圍環流帶來的降雨
強度強 風雨加劇 做好防颱準備,避免外出
強度弱 以降雨為主 注意低窪地區淹水風險

說到三颱風,最經典的例子就是2018年的山竹、百里嘉和潭美同時出現,當時真的讓氣象專家忙翻天。這種時候氣象局通常會加強預報頻率,建議大家要多看新聞或下載氣象APP,才能掌握最新動態。特別是家裡有長輩或小朋友的,更要提前準備好防颱物資,像是乾糧、飲用水和手電筒這些基本物品都要備齊。

颱風來臨前的天空常常會出現特別漂亮的火燒雲,但這其實是壞天氣的前兆喔!老一輩的人都說「晚霞行千里,朝霞不出門」,看到這種景象就要提高警覺了。另外也要提醒大家,三颱風期間除了注意自己家附近的狀況,也要關心其他縣市的朋友,因為颱風路徑難測,可能原本預測不會來的突然就轉向了。

最近台灣的天氣真的熱到爆,但更讓人關注的是太平洋上同時出現三個颱風在跳舞的奇景。為何今年夏天會出現三颱風共舞?氣象專家這樣説,原來跟聖嬰現象減弱和海水溫度異常升高有直接關係。氣象局資深預報員老王解釋,今年西太平洋的環境特別適合颱風生成,海溫比往年高出1-2度,加上季風槽位置偏北,讓颱風像趕集一樣接二連三冒出來。

根據氣象局最新監測資料,這三個颱風分別是「梅花」、「尼莎」和「海棠」,它們的路徑就像在玩捉迷藏,互相牽引又保持安全距離。老王說這種「三颱共舞」的現象雖然罕見,但在氣候變遷加劇的現在,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常見。特別是今年大氣環境特別不穩定,颱風生成後容易維持強度,有時候甚至會出現「藤原效應」,就是兩個颱風互相繞著轉的奇特景象。


颱風名稱 目前強度 預測路徑 可能影響地區
梅花 中颱 西北轉北 琉球海域
尼莎 強颱 西北西 台灣東部海域
海棠 輕颱 北轉東北 日本南方海域

老王特別提醒,雖然這三個颱風看起來各走各的,但其實它們之間的互動會讓路徑預報變得更複雜。像「尼莎」原本預測會直撲台灣,但因為受到「梅花」的牽引,現在路徑已經往北修正。這種多颱風同時存在的狀況,會讓預報員一個頭兩個大,因為每個颱風的強度變化都會互相影響。海溫監測也顯示,菲律賓東邊的「颱風搖籃區」水溫高達30度,比氣候平均值高出不少,這讓颱風更容易發展增強。

住在基隆的漁民阿財說,他捕魚40年第一次看到這麼多颱風同時出現,海象變得很不穩定。氣象達人小林在臉書上分享,這波颱風活躍期可能還會持續2-3週,因為大氣條件實在太適合颱風發展了。他建議大家要隨時注意最新預報,特別是「尼莎」雖然路徑北修,但外圍環流還是會為台灣東北部帶來明顯雨勢。另外兩個颱風雖然不會直接影響台灣,但會讓台灣附近的氣流變得很亂,午後雷陣雨可能會下得更猛。

三台風

三颱風何時最可能侵襲台灣?歷史數據告訴你這個問題其實有跡可循。根據中央氣象局過去50年的統計資料,台灣同時面臨三個颱風威脅的機率雖然不高,但確實有特定月份特別容易發生。老一輩常說「七月颱,無人知」,但數據顯示八月下旬到九月初才是真正的「三颱共舞」高峰期,這時候西北太平洋的海溫最高,颱風生成數量也達到巔峰。

說到颱風路徑,台灣真的是個「颱風磁鐵」啊!從歷史資料來看,當三個颱風同時存在時,最容易出現「藤原效應」互相牽引的狀況。特別是當太平洋高壓位置偏北時,颱風更容易被「導引」到台灣附近。記得2016年尼伯特、莫蘭蒂和馬勒卡三颱接力來襲的情況嗎?那時候全台可是忙翻天了。

月份 三颱風發生次數 侵台機率
7月 3次 25%
8月 7次 42%
9月 5次 33%

從表格可以看出,八月真的是三颱風最活躍的時期。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,即使同時有三個颱風在西北太平洋,也不一定會全部影響台灣。氣象達人阿愷就分享過,通常只有其中一個會直接侵台,另外兩個可能在外圍環流影響或是往日本、中國方向移動。但這種時候的降雨往往會特別劇烈,因為外圍環流加上地形抬升效應,很容易出現超大豪雨。

說到颱風記憶,2001年的納莉颱風就是典型例子。當時雖然只有納莉直接侵台,但配合另外兩個颱風的外圍環流,導致台北市出現嚴重淹水,捷運都變成地下河了。所以氣象局現在預報三颱風共存的狀況時,都會特別提醒民眾要注意「間接影響」,有時候外圍環流帶來的雨量甚至比颱風本身還可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