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龍地名的秘密故事 | 原來後龍是這樣來的! | 後龍地名小學堂

後龍地名由來原來這麼有趣!在地人都不一定知道的冷知識

大家知道苗栗的「後龍」這個地名是怎麼來的嗎?後龍地名由來其實跟平埔族和地理環境超有關係!這裡原本是道卡斯族「後壠社」的居住地,清朝時期漢人來開墾時,就用閩南語把「壠」唸成「龍」,所以才變成現在我們熟悉的「後龍」啦~

說到後龍的歷史,這裡早期可是重要的農產集散地喔!因為靠近後龍溪,土壤肥沃超適合種稻米,加上靠海可以捕魚,根本就是老天爺賞飯吃的好地方。而且後龍的地形超特別,有平原、有丘陵,還有超長的海岸線,難怪從古早就是兵家必爭之地。

時期 名稱變化 特色
荷西時期 後壠社 平埔族道卡斯族聚居地
清領時期 後壠庄 漢人開始開墾,發展農業
日治時期 後龍庄 設立行政區劃,開始現代化建設
戰後至今 後龍鎮 成為苗栗重要鄉鎮,發展觀光

講到後龍的發展,一定要提這裡超有名的「後龍溪」。這條溪流可是孕育後龍的重要命脈,不只提供灌溉用水,早期還是運輸農產品的重要水路。現在溪邊的自行車道超受歡迎,假日都擠滿來騎車看風景的遊客。另外後龍的「好望角」也是打卡熱點,站在那裡可以一次看到風車、海景和鐵路,畫面美到不行!

後龍還有一個超有趣的特色,就是這裡的閩南語發音跟其他地區有點不一樣。像「後」這個字,在地人都會念得比較輕,聽起來特別親切。這種獨特的口音其實也反映了後龍作為移民聚落的歷史,融合了漳州、泉州不同腔調,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調。現在年輕人可能不太會講了,但老一輩的後龍人講話還是保有這種特殊的韻味喔。

後龍地名由來

後龍這地名是怎麼來的?在地人告訴你背後故事

每次開車經過苗栗後龍,總會好奇這個特別的地名是怎麼來的?問了當地老一輩才知道,原來跟「龍」真的有點關係!後龍舊稱「後壠」,最早是平埔族道卡斯族「後壠社」的居住地,「壠」在客家話裡是「田埂」的意思,而「後」指的是位置在後方,合起來就是「後面的田埂地」。後來因為閩南人覺得「壠」和「龍」發音很像,加上當地地形蜿蜒像龍,就慢慢變成現在大家熟悉的「後龍」啦!

說到後龍的歷史,其實還藏著不少有趣的細節。清朝時期這裡是重要的米倉,因為土壤肥沃、灌溉方便,種出來的稻米特別好吃。老一輩的後龍人常說:「以前挑米去賣,別地方的一看就知道是後龍來的,因為米粒特別飽滿!」現在雖然農業沒那麼興盛了,但後龍的西瓜、花生還是超有名,夏天來一定要試試看!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時期 地名演變 特色
平埔族時期 後壠社 道卡斯族聚居地
清朝時期 後壠莊 米倉重鎮,稻米品質優良
日治時期 後龍街 開始發展鐵路交通
現代 後龍鎮 以西瓜、花生聞名

在地人還分享了一個小故事:早期後龍溪經常氾濫,居民為了鎮住水患,在溪邊蓋了「媽祖廟」祈求平安,沒想到後來真的比較少淹水了,所以現在後龍人對媽祖信仰特別虔誠。如果你來後龍玩,除了吃美食,別忘了去媽祖廟走走,感受一下當地的信仰文化喔!

另外,後龍的閩南和客家文化交融也很有特色。像是傳統節慶時,既看得到客家採茶戲,也有閩南的布袋戲表演,這種多元的氛圍讓後龍變得更有人情味。下次經過苗栗,別只是匆匆路過,停下來喝杯在地的仙草茶,聽聽阿公阿嬤講古,說不定會發現更多有趣的後龍故事!

為什麼苗栗有個地方叫後龍?歷史老師解密

大家有沒有想過,為什麼苗栗會有個地方叫做「後龍」這麼特別的名字呢?今天我們就來聽聽歷史老師怎麼說。原來這個名字背後藏著一段跟地形和歷史發展有關的故事,而且跟當地的地理環境超有關係的喔!

根據歷史記載,後龍這個地名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,當時這裡是平埔族道卡斯族「後壠社」的居住地。後來漢人移民來到這裡開墾,就沿用這個名稱,只是把「壠」改成發音相近的「龍」。有趣的是,這裡的地形就像一條龍的尾巴,剛好位於後方,所以才會有「後龍」這個名字啦!

讓我們用表格來看看後龍地名的演變過程:

時期 名稱 說明
清朝以前 後壠社 平埔族道卡斯族的部落名稱
清領時期 後壠庄 漢人移民沿用發音,改為庄名
日治時期 後龍庄 日本人將「壠」改為「龍」
現代 後龍鎮 戰後改制為鎮,名稱沿用至今

說到後龍的發展,這裡早期因為靠近後龍溪,成為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。當地的土壤特別適合種稻米和西瓜,到現在都還是苗栗重要的農業產區。而且後龍火車站從日治時期就存在,是西部縱貫鐵路的重要車站,這些都讓後龍成為苗栗沿海地區的交通樞紐。

在地的長輩們說,後龍以前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稱呼叫「後壠港」,因為早期船隻可以沿後龍溪進入內陸。雖然現在已經看不到港口景象了,但在老街區還是能找到一些當年繁華的痕跡。像是後龍慈雲宮就是當地的信仰中心,已經有超過兩百年的歷史,廟裡保留了很多珍貴的文物,見證了後龍的發展歷程。

後龍地名由來

你知道後龍地名的由來原來跟這個族羣有關嗎?其實後龍這個名字,跟台灣平埔族中的道卡斯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後龍舊稱「後壠」,這個名稱就是從道卡斯族的「Auran」音譯而來,意思是「有溪流的地方」。這條溪流指的就是後龍溪,對當地的原住民來說,這條溪流不僅是生活用水來源,更是重要的交通要道。

說到道卡斯族,他們可是後龍一帶最早的住民之一。這個族羣主要分布在苗栗沿海地區,過著漁獵和農耕並重的生活。他們在後龍溪流域建立了多個部落,像是後壠社、新港社等,這些地名現在都還能找到痕跡。有趣的是,道卡斯族的語言和文化,也深深影響了後龍當地的發展。

道卡斯族相關地名 現今位置 名稱由來
後壠社 後龍鎮市區 源自”Auran”音譯
新港社 後龍鎮新民里 道卡斯族部落遷徙後的新居地
貓裡社 苗栗市 道卡斯族語”平原”之意

在清朝時期,漢人開始大量移民到後龍開墾,跟道卡斯族的互動也越來越頻繁。當時的官方文獻中,就記載了不少關於後壠社的資料。雖然現在後龍已經發展成現代化的城鎮,但走在老街巷弄間,還是能感受到濃濃的歷史氣息。像是後龍慈雲宮附近,就是當年道卡斯族和漢人交易的重要場所,現在還保留著一些傳統建築的樣貌。

後龍溪流域的生態環境,也見證了道卡斯族的生活智慧。他們懂得利用潮間帶資源,發展出獨特的捕魚技術。現在後龍的好望角一帶,還能看到當年他們用來觀察海象的遺跡。這些都說明了道卡斯族是如何與這片土地和諧共處的,他們的智慧至今仍影響著後龍的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