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梯尺寸怎麼抓?這些細節一定要注意
在裝潢或買房時,樓梯尺寸常常是被忽略的重點,但其實它關係到日常使用的舒適度和安全性。台灣常見的住宅樓梯,踏面(就是我們踩的那個平面)和級高(每階的高度)都有個黃金比例,太陡或太平都會影響行走的舒適感。
一般來說,室內樓梯的踏面建議在26-30公分之間,級高則控制在16-18公分最剛好。這個範圍是經過人體工學計算的,走起來不會覺得吃力。如果是公共空間或商業場所,規範會更嚴格,踏面至少要30公分以上,級高不能超過16公分,畢竟使用的人多,安全考量更重要。
樓梯類型 | 踏面建議尺寸 | 級高建議尺寸 | 適用場合 |
---|---|---|---|
住宅樓梯 | 26-30cm | 16-18cm | 透天厝、公寓 |
公共空間樓梯 | 30cm以上 | 16cm以下 | 商場、辦公大樓 |
輔助樓梯 | 22-25cm | 18-20cm | 閣樓、儲藏室 |
樓梯的寬度也很重要,單人通行的話最少要有75公分,如果是主要樓梯建議做到90公分以上,這樣搬家具或兩個人錯身才不會卡卡的。轉角平台至少要跟樓梯一樣寬,而且要留足90公分見方的空間,不然轉彎時會很彆扭。
有些老房子的樓梯為了節省空間,級高做到20公分以上,踏面卻只有20公分左右,這種設計走起來真的很吃力,尤其對老人家或小孩來說更是危險。如果家裡有這種樓梯,建議加裝防滑條或扶手來提升安全性。現在新建案都會符合建築法規,但中古屋就要特別注意這些細節了。
樓梯的坡度最好控制在30度左右,太陡的話走起來會很累,太平則會佔用太多空間。計算方式是用級高除以踏面,數值在0.6-0.7之間都算合理範圍。另外,樓梯的連續階數最好不要超過16階,中間要設置休息平台,這樣才不會走到一半就氣喘吁吁。
樓梯一階幾公分才符合人體工學?專家教你算
每次爬樓梯都覺得腳痠膝蓋痛?可能是階高設計有問題啦!台灣常見的樓梯常常為了節省空間,把階高做太高,走起來超費力。其實樓梯設計是有科學根據的,符合人體工學的階高才能讓上下樓更輕鬆。今天就來分享專業建築師都在用的計算公式,讓你家的樓梯走起來像散步一樣舒服~
根據建築技術規則,樓梯階高最好落在15-18公分之間,這個高度最符合台灣人平均腿長。不過實際設計時還要考慮使用者的年齡和用途喔!像是老人家多的住宅,階高最好再低一點;而公共空間的樓梯就要更注意安全性。
使用場合 | 建議階高範圍 | 適用對象 |
---|---|---|
一般住宅 | 16-18公分 | 成年人 |
長輩住宅 | 14-16公分 | 銀髮族 |
公共建築 | 15-17公分 | 大眾 |
商業空間 | 16-18公分 | 青壯年為主 |
除了階高,階深也很重要!專家建議階深至少要26公分以上,這樣腳掌才能完全踩穩。最理想的公式是:階高x2 + 階深 = 60-65公分。舉例來說,如果階高做16公分,那階深就要有28-33公分,這樣走起來步伐才會自然。
台灣很多老公寓的樓梯都做得太陡,階高超過20公分,階深卻不到24公分,走起來超級吃力。現在新建案都會特別注意這些細節,畢竟每天要爬的樓梯,舒適度真的差很多。下次看房或裝修時,記得拿捲尺量量看,符合標準的樓梯才能保護你的膝蓋啊!
為什麼樓梯踏面深度最好在28-30公分?安全考量大公開
每次爬樓梯有沒有覺得有些階梯特別難走?其實這跟踏面深度大有關係!台灣建築技術規則早就規定,樓梯踏面最適合的深度是28-30公分,這可不是隨便訂的數字,而是考量到人體工學和安全性的黃金比例。
先講講人體工學的部分。一般人腳掌長度大約25公分左右,當踏面深度在28-30公分時,踩踏時腳掌能有足夠的支撐面積,不會有「踩空」的感覺。特別是老人家或小朋友,這個深度能讓他們自然地整隻腳踩穩,減少絆倒風險。而且這個範圍的深度,搭配18公分以下的階高,走起來最省力,長期上下樓梯膝蓋也比較不會負擔太大。
再來看看安全性數據:
踏面深度 | 使用感受 | 跌倒風險 |
---|---|---|
<26cm | 需墊腳尖 | 增加35% |
28-30cm | 踩踏穩固 | 最低 |
>32cm | 步伐變大 | 增加20% |
實務上,踏面太淺(小於26公分)會讓人下意識踮腳尖,容易重心不穩;太深(超過32公分)則會讓步伐變大,走起來像在跨步,反而增加肌肉負擔。尤其緊急逃生時,這個深度範圍能讓多數人用最自然的步幅快速移動。
另外要注意的是,踏面深度也會影響樓梯整體設計。以常見的住宅樓層高度3米來算,28-30公分的踏面搭配17-18公分階高,剛好能控制在16-18階之間,不會讓樓梯過長造成疲勞,也不會因為階數太少導致每階過高難爬。有些老舊公寓為了省空間把踏面做得很窄,其實反而增加跌倒危險呢!
說到材質選擇,踏面最好要有防滑處理。台灣氣候潮濕,磁磚或拋光石材的樓梯如果又碰上踏面不足,簡直是隱形殺手。現在新建案都會特別注意這點,甚至會在踏面前緣加裝防滑條,讓安全性再升級。
2025年台灣建築法規又有新調整啦!這次要跟大家分享「2025最新建築法規:住宅樓梯尺寸規範懶人包」,特別是家裡正在裝修或準備買新房的朋友一定要看仔細。新規範主要針對住宅樓梯的安全性與舒適度做了更明確的規定,畢竟樓梯每天都要走,尺寸不合用起來真的會很阿雜。
先講最重要的踏步尺寸,新法規規定每個踏步的級高(就是每階的高度)必須在16-18公分之間,級深(踏面深度)則不能小於26公分。這個範圍是經過人體工學計算的,走起來比較不會卡卡。特別提醒大家,如果家裡有長輩或小朋友,建議級高做低一點會更安全。另外,樓梯淨寬現在要求至少要有75公分,這個寬度才能讓兩個人錯身而過不會太擠。
這邊整理幾個重點尺寸給大家參考:
項目 | 最低標準 | 建議尺寸 |
---|---|---|
級高 | 16cm | 16-18cm |
級深 | 26cm | 28-30cm |
淨寬 | 75cm | 80-90cm |
扶手高度 | 75cm | 75-85cm |
扶手部分也有新規定喔!現在強制要求樓梯兩側都要裝設扶手,高度要在75-85公分之間,而且直徑要在3.2-4.5公分粗細,這樣握起來才舒服。如果是透天厝那種連續轉折的樓梯,轉角處的平臺深度現在規定至少要90公分,不然搬家具或轉彎的時候會很痛苦。另外很多人會忽略的樓梯頭部淨高,現在也明定不能低於190公分,這樣才不會撞到頭。
最後提醒大家,新法規特別強調防滑設計。踏步表面要使用防滑材料,或是加裝防滑條。如果是室外樓梯,建議要做1-2%的排水坡度,不然下雨天會很危險。這些細節雖然看起來很瑣碎,但真的會影響日常使用的安全性,建議施工前一定要跟設計師確認清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