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「cm轉尺」要怎麼算,特別是買傢俱或做手工的時候,常常會遇到需要換算單位的情況。其實台灣人最常用的長度單位就是公分和台尺,但很多人對這兩種單位的換算還是有點霧煞煞。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實用的換算方法,讓你以後不用再為了單位轉換傷腦筋啦!
首先要知道的是,1台尺等於30.3公分,這個數字一定要記起來。不過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常常會用比較簡單的30公分來估算,這樣計算起來會更方便。比如說你量到一個櫃子的高度是90公分,用30公分來算的話就是3台尺,雖然實際上是2.97台尺左右,但這樣粗略估算對日常使用來說已經很夠用了。
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一些常見的cm轉尺對照,讓你一眼就能看懂:
公分(cm) | 台尺(約略值) | 實際台尺(精確值) |
---|---|---|
30.3 | 1尺 | 1.00尺 |
60.6 | 2尺 | 2.00尺 |
90 | 3尺 | 2.97尺 |
120 | 4尺 | 3.96尺 |
150 | 5尺 | 4.95尺 |
在實際應用上,像是買窗簾或訂做傢俱的時候,店家通常會問你要幾尺幾寸。這時候如果你只有公分的數據,就可以用這個換算方式。比如說你的窗戶寬度量出來是182公分,除以30.3就知道大約是6台尺(181.8公分),這樣跟師傅溝通起來就方便多了。
另外要注意的是,台灣傳統的「尺」其實跟中國大陸的「市尺」或日本的「尺」都不一樣。台尺是台灣特有的長度單位,所以在換算的時候千萬不要搞混了。特別是現在網購這麼方便,從國外買東西回來的時候,一定要確認清楚對方使用的是哪種尺的單位,才不會買到尺寸不合的東西啊!
1. 公分轉換成台尺要怎麼算?簡單公式教學
最近在裝潢房子才發現,台灣傳統建材市場還是習慣用台尺來計算長度,但我們平常都習慣用公分啊!今天就來分享超簡單的換算方法,讓你不用每次都要Google查半天。其實只要記住一個基本公式就夠了,1台尺等於30.3公分,這個數字記起來,換算起來超方便的啦!
說到這個30.3公分的由頭,其實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度量衡標準,雖然現在公制單位比較常用,但老一輩的師傅還是習慣用台尺。像買木板、窗簾、磁磚的時候,店家報價常常都是用台尺計算,這時候自己會換算真的省事很多。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幾種常見長度的對照,你可以直接存起來隨時查:
公分 (cm) | 台尺 (尺) |
---|---|
30.3 | 1 |
60.6 | 2 |
90.9 | 3 |
121.2 | 4 |
151.5 | 5 |
實際換算的時候,如果你手邊有計算機,直接把公分數除以30.3就能得到台尺了。舉個例子來說,180公分要換算成台尺,就是180÷30.3≈5.94尺。反過來要把台尺換回公分的話,就把尺數乘以30.3,像3.5尺就是3.5×30.3=106.05公分。記得小數點後兩位就夠用了,建材測量沒必要那麼精準啦!
有時候會遇到比較尷尬的數字,比如說152公分這種,除起來剛好約等於5.0165尺,這種時候通常會直接說5尺就好,畢竟實際施工都會留一些伸縮縫。我上次去買窗簾就遇到老闆一直用台尺報價,當場用手機計算機按一按才發現,原來他說的那個”8尺”的窗簾是242.4公分啊!這樣對照起來就清楚多了。
2. 為什麼裝潢師傅都用公分卻報價用台尺?
最近有朋友在裝潢新家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:「2. 為什麼裝潢師傅都用公分卻報價用台尺?」這其實跟台灣裝潢業的習慣有關啦!師傅們在現場施工時為了精準度,都會用公分來測量,畢竟現在年輕一輩都學公制單位比較多。但講到報價的時候,老一輩師傅還是習慣用台尺來計算,這就跟傳統市場買布一樣,已經變成行業內的默契了。
你可能會好奇,這樣單位轉換不會很麻煩嗎?其實對老師傅來說根本是反射動作啦!他們腦中自帶換算表,而且很多材料的規格從日治時期就是用台尺在算,像常見的夾板尺寸就是3×6台尺(約91×182公分)。不過現在愈來愈多年輕師傅開始直接用公分報價,只是老師父們還是覺得用台尺比較”有行情”的感覺。
單位 | 使用場合 | 常見用途 |
---|---|---|
公分 | 現場施工 | 精確測量牆面、櫃體尺寸 |
台尺 | 報價估價 | 計算木板、玻璃等材料費用 |
毫米 | 精密加工 | 系統櫃、五金配件安裝 |
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,台灣裝潢業真的很有趣,明明大家都用公分量,但開價時就會自動切換成台尺模式。像做天花板常常聽到「一坪多少錢」,但實際丈量時師傅拿的雷射測距儀顯示的都是公分。這種混用單位的情況在老師傅身上特別明顯,他們可能連手機都用公分模式拍照記錄,但開估價單時還是會寫「每台尺工錢XXX元」。只能說這就是台灣裝潢業的特色啦,新舊世代交替間的過渡現象。
有些材料行老闆更妙,你問他這片木板多長,他會直接回你「六尺啦」,但其實架上標籤明明寫著182公分。這就像去傳統市場買菜,阿嬤說「一斤」但秤出來是600公克一樣,已經變成某種行業文化了。現在有些年輕屋主會要求全部用公分計價,但遇到老師傅可能還會被笑說「啊你這樣我很難算餒」,畢竟他們腦中的價格基準都是建立在台尺上的。
3. 買窗簾必看!布料的公分數怎麼換算成台尺才不吃虧。每次去窗簾行挑布料,老闆問「要幾台尺?」的時候,是不是都覺得霧煞煞?明明量好窗戶是150公分,但換算成台尺就突然不會算,怕被多算錢又不好意思問。別擔心,今天就來教大家超簡單的換算技巧,讓你變身窗簾達人!
首先要知道,台灣窗簾業最常用的單位是「台尺」,而1台尺=30.3公分。但實際買布時,老闆會用「才數」計算(1才=1台尺×1台尺),所以掌握換算方法超重要。這邊直接給大家懶人包:
公分數 | 換算台尺公式 | 實際應用舉例 |
---|---|---|
窗簾寬度 | 公分÷30.3 | 180公分窗戶=180÷30.3≈5.94台尺 |
窗簾高度 | 公分÷30.3 | 150公分高度=150÷30.3≈4.95台尺 |
總布料量 | 寬度台尺×打折倍數 | 5.94台尺×2倍(標準打折)=11.88才 |
重點來了!窗簾布通常要打褶才好看,所以實際買布量會是窗寬的1.5~2.5倍。像剛剛舉例的180公分窗戶,老闆可能會建議買12才(5.94台尺×2倍)。記得要問清楚打折倍數,有些店家會用1.8倍省布料,但褶子看起來就比較憋。
另外要注意的是,台灣窗簾布幅寬大多是「4.5台尺」(約136公分),如果遇到特別高的落地窗,可能要接布。這時候就要把高度÷布幅寬度,像300公分高的窗簾就需要300÷136≈2.2,代表要買3段布來接喔!